6月1日國際兒童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開始實施。在新法實施的當天,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簽發第50號教育部令,頒布《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以下簡稱《規定》),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那么,未成年人學校保護應該“誰來保護”“保護什么”“如何保護”?記者從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規定》是教育部第一次就未成年人保護制定專門規章,就社會高度關注的學生成績、隱私保護、家庭作業、學生欺凌、校園性侵等問題,明確了學校在保護職責、管理要求、工作機制和支持監督等方面的具體要求。
《規定》依據憲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等相關法律,總結歸納了學校應當保護的未成年人基本權利,如平等受教育權、人身安全、身心健康、人格尊嚴等,專設“一般保護”一章予以規定。
記者注意到,《規定》中一些新的舉措引人關注。比如,“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王大泉對這里“不必要的約束”作了解讀,“如果學校的要求違背了教育規律、違反了孩子天性、違背了常識,是為了單純回避問題或者推卸責任,我們要禁止這樣‘一禁了之’的管理方法,要把自由的空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孩子,營造寬松活潑的校園環境”。
再比如,為保護學生隱私和自尊心,減少攀比,避免歧視,緩解應試壓力,《規定》要求“學生的考試成績、名次等學業信息,學校應當便利學生本人和家長知曉,但不得公開,不得宣傳升學情況”。這一要求在今年4月6日《規定》草案征求意見時,就引起了網民熱議。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劉小惠表示:“《規定》當中已經明確了學生、家長對考試成績、名次等學業成績的知情權。同時,成績又是個人的信息,學校應當采取一對一的方式對待學生和家長,而不得采取公開的方式進行發布?!?/p>
針對學生欺凌、校園性侵害等社會高度關注的、對學生合法權益損害重大的問題,《規定》制定了“專項保護”一章,在強調對學生欺凌、性侵害、性騷擾行為“零容忍”這一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具體規定了教職工應當制止的常見學生欺凌行為以及教職工和進校人員不得實施的性騷擾、性侵害等行為。
據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司長鄧傳淮介紹,《規定》明確了學生欺凌的概念,強調主體上的特定性、主觀上的故意性、后果上的傷害性,把學生欺凌和校園暴力、學生間正常的嬉鬧等區別開來,并歸納了侵犯身體、侮辱人格、侵犯財產、惡意排斥、網絡誹謗或傳播隱私等五類欺凌行為。
同時,《規定》對預防性侵害、性騷擾的現有制度進行了系統整合,要求學校建立健全教職工與學生交往行為準則等制度,建立預防、報告、處置性侵害工作機制。王大泉介紹,“《規定》劃定了一條紅線,明確禁止了教職工和校內人員的6項行為,比如,禁止與學生發生戀愛關系和性關系,禁止觸摸和故意觸碰學生身體特定部位等猥褻行為”。
據悉,人大附中等學校已在《教師選聘辦法》中加入了“入職查詢”,把預防關口前移,不得聘用因虐待、性騷擾、體罰或者侮辱學生等情形被開除或解聘的人員。
“未成年人保護法這次修訂就體制機制問題做了很多重要的要求,但是對學校保護專章,對教育行政部門沒有提出特別的規定。”北京致誠律師事務所主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分析,《規定》就學校管理、工作機制、支持監督措施做了具體規定,比如強制報告、信息查詢和從業禁止等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中小學校貫徹落實。
在學校管理方面,《規定》對近年來教育部發布的相關文件特別是今年以來出臺的手機、睡眠、作業、讀物、體質“五項管理”,進行逐項銜接和系統整合,將相關要求進一步規范化、體系化、法治化。
在保護工作機制方面,《規定》強調,“校長是學生學校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學校應當指定一名校領導直接負責學生保護工作,并明確具體的工作機構,有條件的,可以設立學生保護專員開展學生保護工作”。
此外,鑒于未成年人身心的脆弱性決定了相關案件的復雜性,《規定》專門規定了“支持與監督”一章,特別提出了為學校及基層教育行政部門提供專業支持與專業機構的問題,明確“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組織具有相應資質的社會組織、專業機構及其他社會力量,為學校提供法律咨詢、心理輔導、行為矯正等專業服務,為預防和處理學生權益受侵害的案件提供支持”。(記者柴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