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屹、范迪安、徐里等與李象群、曾成鋼、呂品昌、楊奇瑞等主創團隊以及企業制作團隊在一起
6月18日,雍容大氣、氣勢磅礴、獨具一格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正式亮相,成為祖國大地上又一座標志性建筑、首都北京又一座紅色地標。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廣場上,一組雕塑引人關注。大型黨旗雕塑《旗幟》深刻反映出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力量;《信仰》《偉業》《攻堅》《追夢》四組大型圓雕講述中國共產黨100年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奮斗歷程。主題雕塑恢宏莊嚴地屹立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廣場上,成為黨史展覽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形象。在黨史展覽館四層展廳,“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的作品正在展出,成為黨史展覽館展示的重要內容。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前往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并發表重要講話,令我們深受鼓舞。”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說,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落成開館,歷時三年的“建黨100周年主題雕塑創作工程”和“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完美收官,恢宏壯觀的大型雕塑矗立在黨史展覽館廣場,精湛多彩的丹青畫卷展示在黨史展覽館專設的展廳,還有不少美術作品融入黨史陳列展覽,這是以美術創作的最新成果反映黨的百年光輝歷程,為黨史展覽館增添光彩,這是中國美術家向黨的百年華誕獻上的藝術厚禮,也是中國美術在新時代發展的厚重篇章,具有里程碑意義。
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優秀答卷
“建黨100周年主題雕塑創作工程”和“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于2018年6月開始具體組織實施,是新中國美術史上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參與創作人員最多的雕塑工程和美術創作工程。兩個工程在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與親自部署下,中宣部、中國文聯發動組織、全程領導,中國美協作為兩個工程的具體實施承擔者,及時組建主創團隊,組織美術家傾情投入,各美術單位都給予大力支持,在機制上予以保障。
“建黨100周年主題雕塑創作工程”由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具體協調組織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美術館參與創作,五個專業廠家參與加工。大型美術創作工程由中宣部、中國文聯、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共同主辦,中國美協具體協調組織全國各大美術學院、美術機構、30多個省市區美協和軍隊系統的3000多名作者參與創作。
“以黨史為主題的美術創作和主題雕塑創作這兩個工程,就是為黨的100周年造像塑形、謳歌傳誦的藝術工程,是政治意義、思想意義和時代價值都空前重要的創作工程。”范迪安表示,這兩個工程在思想內涵和藝術水平上都達到了時代新高度,實現了中央領導為這兩個工程提出的精品力作、傳世之作的目標要求。
回顧三年來的創作,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里感慨,這是一個緊貼主題、彰顯時代、充滿艱辛、凝聚汗水的奮斗過程。
三年多來,兩個工程創作人員心無旁騖謀大事,圍繞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專家明確的230多個選題,開展敢啃硬骨頭的艱辛創作。
“建黨100周年主題雕塑創作工程”在中央領導、中宣部的領導下,多次面對面與美術家一起逐項、逐事、逐人深度研商雕塑創作方案、選題內容、語言風格、尺寸材料等,圍繞黨的“四個偉大”——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確立了《信仰》《偉業》《攻堅》《追夢》四座雕塑主題,同時為展現黨旗高高飄揚,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力量的理念,確立了《旗幟》創作主題,并確定了政治工程、千年工程、精品工程創作目標要求。
在創作攻堅階段,成立了以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屹為組長,20多名著名美術家和黨史專家為成員的雕塑創作指導組,加強面對面指導和解決創作具體難題的力度。
“建黨100周年主題雕塑創作工程”開展以來,各級領導與主創團隊、黨史專家先后召開30多次論證會議、選題會議、審稿會議和調研會議,對五組雕塑主題276個人物,近百個歷史事件深化創作進行論證審核,后期對每組雕塑的整體形態、每個局部、每個事件、每個人物、肌理語言進行拉網式審稿,總計提出近萬條修改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四所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館集中精兵強將先后組織了30多次大小稿的修改和完善。
據初步統計,兩個工程中全程參與的創作人員從3000多人最后遴選出450多人,加工的人員617人,中國文聯辦公廳、中國美協參與常態組織和保障人員12人。其中大部分主創人員放棄三年節假日的休息,200多人堅持帶病工作。
徐里感言,這兩年來大家冒著酷暑嚴寒,頂著疫情肆虐的危險,在夏天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的工棚搞創作,在冬季零下20多攝氏度的雕塑車間深加工。創作指導組在極其簡陋的舊廠房陪著創作人員和工人們吃盒飯。疫情期間,有些雕塑工程進去以后出不來,很多人是在工棚里過春節,和工人打成一片。創作指導組陪著大家在各地工廠,把指揮的“中軍帳”直接開設到創作前沿第一線。
在最后階段,作品運輸有377車次進入到北京。其中“建黨100周年主題雕塑創作工程”的五組雕塑共276個人物,538塊漢白玉組成,每組重600噸左右,如何運輸、如何吊裝、運輸途中如何保障安全,方方面面都要周全考慮。“細節太多,溝通太多。付出的汗水是看不到的,但非常光榮。”徐里說。
正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前后左右、各個方面的同心協力、通力合作,“建黨100周年主題雕塑創作工程”和“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最終克服諸多困難,得以順利完成。
此外,十八大以來,中國美協組織了一系列主題美術創作,為本次兩個工程的創作打下了一定基礎:2011年,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啟動,對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進行梳理,填補了空白,創作過程中有眾多歷史專家、考古專家、服裝史學專家等一起努力,不僅留下了美術經典,也留下了歷史圖像;抗戰勝利70周年、建黨95周年、長征勝利80周年、建軍90周年等重大紀念日節點開展主題創作和展覽;十九大召開時舉行“最美中國人”大型美術作品展,創作了一批反映時代楷模的美術作品;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舉辦了“真理的力量”主題展覽;2020年組織眾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創作……徐里表示,這些創作很多在國家博物館展出,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這些作品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同步伐,直面傳承與發展、“高原”和“高峰”等問題,在創作過程中,長久以來西化的負面影響受到遏制,去思想化、虛無主義、自由主義、市場化、娛樂化、低俗化等問題得到了根本性扭轉,帶出了隊伍,校正了創作方向。
展現百年征程精神追求
中國美術有著充實之謂美的美學傳統,2000多年前《畫論》就有這種追求。20世紀以來,老一輩中國美術家都在憧憬創作出大畫,新中國成立為創作革命歷史畫產生了一批大畫,大畫重在表達深刻歷史感和思想關切,也是大容量的作品。
兩個工程的美術創作從外部為當代美術家提供了實現大畫、大雕塑的條件保障。但是如何能夠實現重大主題的宏大敘事?范迪安提出,這是一個新的課題,是這次創作中要解決的新問題:“視域寬廣、場景宏闊、人物眾多,這種大尺寸甚至超大尺寸的創作,固然可以引發我們充沛的感情,讓人擁有激情甚至興奮,但是對于創作者的總體駕馭能力、深入刻畫能力又是嚴峻挑戰。”
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工程指導委員會的專家和創作者們緊密進行學術交流,專家們深入各個創作現場給予細心指導。指導委員會中許多年長的有創作經驗的前輩專家,掏著心窩子把歷史經驗和今天創作要解決的問題提示出來,既是藝術上的傳與幫,更是為今天的創作團隊鼓與呼。
兩個工程的創作,突出思想內涵,著力塑造精神圖譜。用丹青畫卷全景式地表現黨的光輝歷史、反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壯闊征程,是這兩個創作工程的總要求,也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重大主題美術創作經驗的基礎上特定的新目標和新課題。
以“四個偉大”為主題的雕塑創作,用雕塑反映黨史嶄新課題,五個主創團隊集中學術優勢反復琢磨,反復易稿,最終形成了既整體統一又各具特色的大型群雕形態,追求的是現實性、精神性和象征性的結合。
“從創作草圖構思立意到創作過程反復深化,再到精心打磨優化完善,整個創作過程中大家學習黨史,也提高了思想認識,同時不斷深入生活,走進黨史重要事件發生的各個現場,走進黨史人物戰斗、奉獻的場所,從而提煉典型性、代表性、標志性和象征性的造型。 ”范迪安介紹。
在大量甚至海量的資料收集過程中,美術家重在反映我們黨的歷史是不懈奮斗史、不怕犧牲史、理論探索史、為民造福史、自身建設史這些重要方面,不僅重在寫形、寫真,更重在傳神鑄魂,反映共產黨黨員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砥礪前行的精神風貌。
“一句話,這兩個工程著力表現的是黨的精神圖譜。”范迪安指出,“這兩個工程,這么多作品,在形象塑造、色彩、色澤、筆觸、筆意等方面都體現了視覺藝術語言的一種新的時代追求,在人物塑造、細節刻畫、筆墨表現性上也體現了我們共同謀求的中國氣派,達到了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高度統一。”
在徐里看來,這些作品從材料上、制作上、造型水平技術上對過去有了很大超越。過去的老先生很了不起,但是今天的畫家視野更開闊,運用的材料更豐富多樣。比如主題雕塑創作團隊站在前輩的歷史經驗基礎上,獲得創作新時代經典的能量,用一種新時代的表現手法,傳達出民族化東方性的營造法式,與歷史上其他類似的經典雕塑有所不同,實現了新時代的風格樣式。
是圓滿收官也是開啟新路
兩個工程的創作,給中國美術界提供了最好的歷史機遇和實踐平臺。
工程推進的過程也是人才鍛造的過程。“關在象牙塔里不會有持久的文藝靈感和創作熱情,我們注重在兩個工程創作實踐中培養鍛煉一批優秀的美術人才,也幫助一些單位較好解決了重大主題創作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徐里介紹,參與建黨100周年主題雕塑工程的創作人員中有62%是“80后”甚至“85后”的青年教師和學生,大型美術創作工程中有幾十名年輕作者。他們邊集訓、邊培養、邊學習、邊進步,不怕困難、不懼寒暑、不舍晝夜在“戰爭”中成長,將來就是國家重大主題創作的生力軍和后備力量。中國美協2020年專門成立了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術委員會,把參與這兩個工程創作、藝術影響力比較大的部分美術家吸納為藝委會的委員,同時分別吸納為各相關專業藝委會的委員。
兩個工程在創作上圓滿收官并不意味著所有任務全部結束了,還要著力把兩個工程的重大價值意義說清楚,發揮好重大主題創作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凝聚人心、激勵士氣、鼓舞斗志的文藝功能作用。
“接下來我們還有更多工作,比如說對工程藝術創作的深度研究,尤其方法論的研究,這種研究對于我們總結中國美術發展的經驗非常重要,也要對工程草圖、創作稿、創作素材圖片做好收集保存,建檔立檔供后人研究。”范迪安表示,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大批革命歷史畫有許多在國家博物館庫房里,有一些文獻資料在國家博物館或者一些文獻單位,如中央美院檔案室,今天的研究需要豐富的資料,今人也要為后人研究提供史料。
在兩個工程組織實施中,美術家深刻認識到正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歷程和偉大業績,賦予此次創作深刻的思想內涵。徐里表示,中國美協將以兩個工程圓滿收官為契機,進一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美術工作的重要論述,團結凝聚廣大美術家和美術工作者潛心創作、德藝雙馨,不斷推出美術精品,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主題雕塑《旗幟》
主題雕塑《旗幟》
主創單位 中國美術館
作品簡介
雕塑《旗幟》,以深刻反映“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力量”為主要內涵,通過塑造一面迎風招展、氣勢如虹的中國共產黨黨旗,形象展示中國共產黨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雕塑整體造型莊重樸素,與環境和諧一體,紅色的旗幟、綠色的植物、白色的漢白玉基座與臺階,三色相得益彰、相應成趣,做到了與中國共產黨光榮的百年歷史相契合,與樸實、厚重、崇高的美學精神相契合,與新時代精神相契合,與展館環境、建筑相契合。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標志,象征著全體共產黨員立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主創感言
吳為山:《旗幟》雕塑創作歷經兩年半,前后易稿16次,從初創到最終完成通過無數次研究、推敲、打磨達到完善。《旗幟》雕塑的整體造型莊重、樸素、概括簡潔一目了然,蘊含著強力的精神指向,既是永遠往前的黨旗也是一座永恒的豐碑。從平面到立體,從具象的黨旗到具有抽象意味的《旗幟》雕塑,這是一個形式創造過程,是一個用理念信念轉化為視覺造型,并通過造型升華為崇高,進而堅定信仰的過程。因此調動一切藝術手法通過形態、體量、材質等要素表現這一宏大主題充分彰顯藝術特色的關鍵。造型以強勁的剛性和和暢的美性相結合,外部以不銹鋼板進行手工鍛造,以微妙變化的浮面、全面、平面構成明快爽朗的體面,形成流暢且富有運力的線條,將起承轉合跌蕩回旋的機制和雕塑的塊面、體積空間融合在一起,由于光面不同角度,使陽光照射后所產生的不同光影具有流動感,風展紅旗如畫,從而具有鮮明的造型變色度。
主題雕塑《信仰》
主題雕塑《信仰》
主創單位 中央美術學院
作品簡介
雕塑《信仰》展示中國共產黨“以什么樣的主體力量”“以什么樣的信仰追求”不懈奮斗。雕塑由“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面四個板塊構成;共表現人物71位,包括以革命先驅、早期共產黨員、紅軍戰士等為代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石油工人、農民、鄉村醫生等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科學家、農村改革先行者等為代表的“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公務員、博士、大學生、航天員等為代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物形象,不同時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代表人物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黨員莊嚴宣誓的場景,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披荊斬棘、繼往開來,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毅前行的豪邁氣概和豪情壯志。構圖上,雕塑的人勢與山勢相結合,形成峰巒疊嶂、巍峨挺拔、眾志成城的意象,凸顯信仰的崇高與堅定。材質上,漢白玉的使用使雕塑人物高尚偉大。既藝術地再現“宣誓”的場景,又栩栩如生地塑造個體形象,營造了神圣莊嚴的現場氛圍。
主創感言
呂品昌:《信仰》以圓雕為主要表現手段,運用了古典寫實主義、象征主義和英雄主義的藝術風格,以突出表現精神性、象征性、敘述性、當代性。整體人物宣誓動作的一致性和韻律感,形成強烈的精神震撼力和視覺沖擊力。由于宣誓動作是有規定要求的,因此構圖上容易動作過于單一、缺乏運動感。為做到既莊重靜穆又靈動活潑,我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加上一些動感強烈的形式動態,在尊重史實前提下,以大膽構思和處理來塑造集體,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精神和黨員特性的藝術形象。參與創作中國共產黨黨史展覽館主題雕塑《信仰》,讓我們對主題性創作涉及的歷史和時代有了深度認識,如果不去挖掘歷史、呼應時代,創作出的作品必然會流于膚淺的形式,無法真正打動人。此外,主題創作應該在尊重歷史與現實前提下,充分發揮創作者鮮活個性,以避免成為缺乏個性和魅力的冷冰冰的形象工程,只有保持思想性和藝術性統一,主題性雕塑才有鮮活的生命性。
主題雕塑《偉業》
主題雕塑《偉業》
主創單位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作品簡介
雕塑《偉業》形象展示我們黨治國理政要“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方向勝利前進。雕塑主體強調“山”和“旗幟”的意象,底座以體塊表現復興之路的崎嶇與光明。整個雕塑以“包產到戶”為起點,由后向前分兩個段落推進,反映了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新時期和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后,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雕塑前端正面人物形象是黨員干部、大國工匠、農民、軍人代表、知識分子、企業家和宇航員等。整個雕塑共塑造人物65位,涵蓋不同群體、不同職業。人物姿態以“奮力前行”和“挺拔站立”為主,通過人物和道具等元素的組合,形成局部場景,如“大學生村官” “扶貧攻堅” “援外維和” “建設綠水青山”等凸顯新時代成就,反映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奮進、繼往開來,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壯闊歷史場景。
主創感言
曾成鋼:《偉業》時間跨度是從20世紀40年代到社會主義新時代,作品緊扣人民群眾和現代性,最終表現的65位各行各業人物代表姿態是奮進向上的,表情是自信的。構圖上雕塑引用了主題創作的宏大敘事和現實主義的古典雕刻傳統,強調雕塑紀念性的特質,在此基礎上,作品的人物造型采用了一種樸素厚重的藝術特點,強調藝術的形體感、分量感,突顯“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的豪邁氣概。《偉業》藝術語言上繼承了傳統,又找到了屬于這個時代的新的表達方式,實現了從有到再有的超越過程。放大過程中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技術優化并代替了傳統雕塑的技術流程,具有很強的推廣價值,藝術與技術融合賦能創新發展也是清華團隊一直秉承的特色與優勢。創作的三年中鍛煉了一支以“80后”“90后”為主的主力創作團隊,這支隊伍敢于擔當、甘于奉獻,疫情期間沒有任何報酬情況下,雕塑在哪里人就在哪里,中國雕塑事業的發展一直是這樣通過重大項目的傳與幫代代延續血脈,他們很好地接住了這根接力棒,這是中國雕塑的希望。
主題雕塑《攻堅》
主題雕塑《攻堅》
主創單位 中國美術學院
作品簡介
雕塑《攻堅》,以深刻反映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遇到的挑戰、風險、阻力、矛盾而進行的具有各個歷史時期特點的偉大斗爭為主要內涵。雕塑由四面12個場景組成。正面以脫貧攻堅為核心意象,構成頂天立地的新時代攻堅群像。自正面開始分為開路先鋒、高原藍圖、搶險救災、石油會戰、紅旗天渠、搏風擊浪六個部分;背面先后為銅墻鐵壁、飛奪瀘定橋、為了新中國、人民小車、極地科考、建設家園六個板塊。作品共刻畫人物67位,包括漢藏筑路工、扶貧攻堅現場指揮者、誓死保家衛國的戰士、石油工作集體作業人員、肩扛木棍的紅旗渠建設者、紅軍戰士、南極科考隊隊員、老中青三代各族普通勞動者等形象。67位人物構成12個場景激情謳歌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卓絕、攻堅克難的英雄氣概和勇于犧牲、甘于奉獻的偉大精神。
主創感言
楊奇瑞:《攻堅》對應“四個偉大”當中的偉大斗爭。這組作品有斗爭性特點,所以我們最早用躍起式和前沖式的造型,表達刻畫主題,使這個構圖看起來很有內在的動力和能量,有著較強的視覺張力。在石雕加工階段,需要發掘漢白玉石材的品格品質,激活石雕工匠的能量。大部分石雕工匠平時主要接觸的是佛像、橋梁加工的建筑材料,寫實技術較薄弱,所以我們研究了一些方法,首先是研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藝術大師的石雕藝術的技巧與方法,達到對泥塑雕塑準確還原的目的,做到細致入微,虛實有度,大樸不雕。在整體造型上,我們用寫意的手法、工匠精準雕刻和機器雕塑多種方式并用,從而達到氣運貫通、收放自如的石雕效果。最主要的是規避了匠氣與俗套。
主題雕塑《追夢》
主題雕塑《追夢》
主創單位 魯迅美術學院
作品簡介
雕塑《追夢》,展示我們“朝著什么樣的目標”追逐夢想,鮮明昭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雕塑著力刻畫了中華大家庭各民族載歌載舞、歡樂和諧、昂揚向上的宏大場面。以“團塊結構”作為主體造型語言,73位人物形象融入主體之中,形成團結一致、闊步前行的恢宏陣勢,塑造了農民、工人、新經濟工作者、黨政干部、知識分子和軍人形象,56個民族的人物形象將生活場景、民族風情進行了詩意化的表現。雕塑采用群雕形式,以具象寫實的人物群像為核心意象表現,以真實的人、善良的人、美麗的人為表現對象,藝術風格在寫實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情感的表現性,在現實主義中融入了浪漫的人文情懷,張弛有度、虛實相生,在充分表現精致細節的同時,又生動地展示了人物的姿態與神情,富有層次,氣韻生動。
主創感言
李象群:《追夢》雕塑的創作完成是新時代文藝創作的標志,是魯美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放大階段,由于疫情,沈陽多地進行了封閉,找不到適合的放大場地空間,迫于無奈我們搭建了一個簡易廠房。沈陽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城市,所有的取暖設備都點燃起來也覆蓋不住場地的寒冷,我們抓著又濕又涼的雕塑泥沒有卻步。到了夏季,場地氣溫直線上升,現場最多有幾十人同時工作,最高溫度能達到40多攝氏度,中宣部的領導、中國文聯和中國美協領導來指導創作時也是汗流浹背。我們創作的56個民族,14個職業代表形象和4個兒童形象,一共73個人物。大部分模特都是由學生、朋友及教師或自己擔當的角色,這些角色是現實生活中最鮮活、最善良、最美麗的人物形象,創作團隊精心考查民族文獻、購買民族服飾,沒有模特的時候還男扮女裝,悉心揣摩人物形象,體會特定時期人的思想情感,捕捉歷史的“真實”,體現時代特征,并且帶著崇敬和敬畏的心投入創作,為創作出打動人心的精品佳作,為史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