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志愿服務已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亮麗風景。
廣大志愿者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照亮人心、溫暖社會,匯聚起推動遼寧振興發展的磅礴力量。
遼寧省各地區各部門因勢利導,創新培育志愿服務項目,提高服務的精準化和專業化水平,將志愿精神融入文明社會治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好發揮積極作用。
群眾有所呼,志愿服務有所應
群眾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
近年來,遼寧省各地堅持“政府推動、群眾主動、社會參與”原則,組建志愿者隊伍,發揮專業志愿隊伍的能動性,常態化為群眾提供志愿服務,助力基層治理。
每月5日,撫順“雷鋒城”里都活躍著一支“巾幗雷鋒”隊伍。志愿者身穿紅色馬甲,有的走進患病群眾家中開展衛生清掃服務,有的深入街區清理白色垃圾,有的走進廣場公園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有的來到孤寡老人身邊,為他們洗衣服、包餃子,用行動詮釋志愿服務精神。
志愿服務隨處可見,處處可為。
撫順市婦聯發揮婦聯組織聯系黨委政府部門的橋梁、紐帶作用,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志愿服務項目和品牌,提升志愿服務的活躍度與可持續性。撫順市婦聯將每月5日設定為“巾幗學雷鋒日”,設立巾幗學雷鋒公共服務站點及家庭服務站,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規范化。
截至目前,撫順市共有170個巾幗學雷鋒公共服務站點、1002個家庭服務站,近10萬人次從中受益。
立足群眾需求開展志愿服務,讓志愿服務越來越精準,不斷增強群眾對志愿服務的認同感。
“我是一名投遞員,平日里立足崗位做好郵遞工作,但我更是一名黨員,要去幫助更多的人。”中國郵政盤錦市分公司寄遞事業部雙臺子營業部員工張東洋說,志愿服務不分大小,積小善為大愛,社會就會變得更美好。
2013年起,中國郵政盤錦市分公司發起“愛心郵路”志愿服務項目,140名投遞員幫扶孤寡老人,救助困難群眾,用微光點亮星辰,將愛心灑滿郵路。張東洋與投遞道段內的劉淑芹等3位空巢老人結成“對子”。他在不忙或休息的時候就到老人家里,為他們打掃房間、買米買菜、洗衣做飯。
2021年,“愛心郵路”志愿服務項目還走進社區、校園、企業和軍營,擴展服務對象,制訂服務清單,公開服務承諾,提升志愿服務項目價值,讓志愿服務擴大影響力,惠及更多群眾。
群眾“點單”,服務“上門”。遼寧省各地區各部門開發一批靈活多樣、便民利民、居民認同度高的志愿服務項目,為群眾提供“菜單式”服務,滿足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融入社會治理,引領文明實踐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基層治理的重要推手,發揮著價值引領、道德塑造、矛盾化解、民生服務等治理功能。
全省各級黨委、政府以“為民”為宗旨、以“便民”為重點、以“機制”為保障,把志愿服務融入社會治理,真正為群眾排憂解難。
新華街道豐澤社區位于沈陽市和平區西南部,由3個老舊社區合并而成,轄區內低保戶、老年人眾多。豐澤社區黨委聯合轄區內企事業單位黨支部,成立了社區“大黨委”,組建由社區群眾、黨員、院長、樓長、單元長組成的“行善立德志愿者雷鋒團”,與困難群眾、特殊群體包保對接,構建“黨建引領、合和共治”志愿服務新模式。
豐澤社區黨委制定“五門行動”工作法:“上門行動”為居家隔離人員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串門行動”聽取居民對老舊小區改造的意見和建議,“叩門行動”對轄區內空巢、獨居老人及時提供幫助,“守門行動”為社區居民維持治安、守護平安,“心門行動”開展糾紛協調、心理疏導,確保鄰里關系其樂融融。僅去年,“行善立德志愿者雷鋒團”就開展志愿服務50多次。社區黨委還帶頭開展拆違、治理“十亂”等志愿服務180多次,將過去破爛不堪的老舊小區打造成宜居家園。
社區志愿服務是社區治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創新社區治理格局、滿足社區服務需求、增強社區自治能力、引領社區文明實踐、維護社區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連金普新區灣里街道城志社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堅持以群眾需求為服務導向,不斷加強志愿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提升志愿服務水平。社區黨委和大連大學未來教師協會結成對子,一茬又一茬大學生12年如一日,每到周末就到社區為中小學生做課業輔導;與大連藝術學院結成對子,大學生志愿者連續8年每周三為智障殘疾人提供幫扶。截至目前,社區擁有注冊志愿者1750余人,每年開展活動約320次,服務社區居民3100余人次。
“安全科普”志愿服務、“法律科普”志愿服務、“健康科普”志愿服務…… 大連市甘井子區魅力社區通過“黨建引領科建”,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社區黨委以家庭、樓院、社區為陣地,為轄區居民創辦科技志愿服務點,普及科學知識。“我們將2000平方米黨群服務中心改造成科普宣講區、展演區、體驗區、服務區和閱覽區,同時打造科普主題休閑廣場、科普健康步道、科普示范樓,將科技元素、智慧生活融入居民生活。”魅力社區黨委書記畢唱說,他們聚焦百姓關注熱點,努力在載體上推陳出新,讓科學走進大眾、服務群眾生活。
志愿服務讓社區更美。各地健全社區志愿服務體系,促進社區志愿服務的常態化、制度化、專業化,使志愿服務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社會治理新要求,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融合,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文明治理新局面。(記者 王 坤)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