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线码成人高清在线观看,嫖妓国产在线观看,久久av每日更新免费观看,在线亚洲欧美专区二区

屯墾戍邊 扎根奉獻——兵團精神述評
發表時間:2021-08-12來源:光明日報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奠基人王震將軍所寫的“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赫然映入眼簾。其道出的,正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紅色血脈。

  1954年10月,新疆軍區遵照軍委總參謀部的批復,成立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0多萬將士脫下軍裝,在荒原戈壁上開展了墾荒造田、大興水利的自給性生產建設。

  60多年來,兵團人始終懷抱著建設新疆、鞏固邊防、報效祖國的初心使命,秉持著為民辦好事、不與民爭利的原則,工作生活在風頭水尾、沙漠邊緣,艱苦奮斗、努力開拓,用青春和熱血,把戈壁變成了良田,把荒漠變成了綠洲,唱響了一曲曲建設祖國、鞏固邊疆的壯歌,鑄就了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內核的兵團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兵團人自從脫下軍裝、扎根邊疆,就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擔當起戍邊與建設的重任。因為熱愛祖國,所以奉獻一生;因為熱愛祖國,所以無怨無悔。

  一部兵團建設發展史,就是一部兵團人屯墾戍邊鑄忠誠、開拓進取開新局的創業史。兵團精神是兵團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應對各種惡劣特殊的環境,繼承和發揚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在屯墾戍邊、艱苦創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群體精神特征和風貌;是兵團人在偉大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孕育的重要精神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愛國奉獻

  如胡楊樹,矗立在祖國邊疆

  1949年,進疆部隊在甘肅酒泉集結動員時,王震將軍指著地圖向大家說,新疆這一大塊地方占全國國土面積六分之一,帝國主義正在策劃陰謀,想把它同祖國分開。如果這一大塊地方被搞走了,我們的國家還成什么樣子?為了不丟下新疆的每一寸土地,戰士們每天走70公里以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最終把五星紅旗插上了天山、阿爾泰山和帕米爾高原。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代又一代兵團人如胡楊樹,矗立在祖國的邊疆。

  薩爾布拉克草原野花點點,“七一勛章”獲得者魏德友駐守邊疆57年也沒有厭倦。愛國的形式有無數種,而他穿越半個世紀無怨無悔地堅守著,成了邊境線上的“活界碑”。

  阿拉克別克河水聲潺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護邊員馬軍武聽了30多年也沒有聽夠。“割不斷的國土情,難不倒的兵團人,攻不破的邊防線,摧不垮的軍墾魂”是他堅守的初心。

  “面對蜿蜒的界河,背靠偉大的祖國。我們種地就是站崗,我們放牧就是巡邏。要問軍墾戰士想的是什么?祖國的繁榮昌盛就是我最大的歡樂。”一首《軍墾戰士的心愿》道出了兵團軍墾戰士的心聲。

  從大上海到北塔山,響應國家號召的上海知青李夢桃來到新疆一干就是幾十年,累計行程26萬多公里,救治病人2萬多人次,接生嬰兒800多個,成了深受牧民喜愛的“馬背醫生”。在巴爾魯克山,第二代軍墾人梅蓮多年如一日守邊治病,被當地群眾稱為“巴爾魯克山的天使”。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在新中國屯墾戍邊事業的光輝實踐中,涌現出許許多多鮮活的榜樣,如護邊員草克特格斯、退伍老兵甘大國、煤化工領域專家熊新陽等,他們以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幫助著他人,也感染著他人,是忠實踐行兵團精神的代表。

  “十三五”時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7%,2019年年底,兵團實現貧困團場全部摘帽、貧困連隊全部退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兵團經濟穩中求進,全年生產總值2905.14億元。這些成績的背后,是所有為祖國無私奉獻的兵團人的不懈奮斗。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浩表示,兵團人為了民族理想和國家利益而犧牲、奮斗和堅持到底的精神,體現了兵團人熱愛祖國的真摯情感。兵團人把集體和公共利益作為道德立足點,把奉獻作為道德行為的核心標志,始終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先公后私、大公無私,并堅持不懈地服務于新疆各族人民,用青春、熱血和生命鑄就了無私奉獻的精神豐碑。

  艱苦創業

  戈壁變良田,塞外勝似江南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承擔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重要使命。“把戰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為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邊防鞏固,為了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兵團人在新疆解放后,集體轉業、屯墾戍邊。他們懷著“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情,默默無聞駐守祖國邊陲,為國家的安寧、民族的興旺而不懈奮斗。

  “誰言大漠不荒涼,地窩房,沒門窗;一日三餐,玉米間高粱;一陣號聲天未曉,尋火種,去燒荒。最難夜夜夢家鄉,想爹娘,淚汪汪,遙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許塞外,宜紅柳,似白楊。”這首描寫軍墾戰士拓荒的詩,便是那個時代不怕犧牲、艱苦創業的兵團生活的生動寫照。

  因為不怕犧牲,兵團人在昔日落后的新疆、在亙古荒原上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開創新中國屯墾戍邊事業;因為艱苦奮斗,兵團人把戈壁變成良田、把荒漠變成綠洲,創造了塞外勝似江南的人間奇跡。

  “報告司令員,我們是一野二軍五師十五團戰士,我們勝利完成了墾荒戍邊任務。你要求我們扎根邊疆,世代建設邊疆,我們做到了!”今年4月,新疆石河子軍墾博物館廣場上,一列老兵的鏗鏘宣言蕩氣回腸。博物館外,陳舊的飛機展物,仿佛訴說著兵團先輩們的崢嶸歲月;陳舊的徽章、泛黃的獎狀,似乎仍帶著老一輩兵團人不怕犧牲、艱苦創業的戰斗氣息。

  當年從新疆阿克蘇出發解放和田,在天寒地凍中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官兵們是“獻青春、獻終身、獻子孫”的典型代表。和田解放后,他們一直常駐當地,絕大多數再沒有離開,甚至沒有回過故鄉,沒有見過火車。這些戰士不僅自己駐守新疆,還教導下一代傳承使命,“兵二代”“兵三代”便長留于此。他們無私奉獻,默默肩負起歷史的重任、人民的重托。

  “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后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上牧羊牛。”今天,兵團人仍廣泛傳唱著這首歌謠。

  創業早期,兵團軍墾戰士面對困難惡劣的環境,自力更生、開動腦筋,不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奪取勝利。為了勝利,他們節省著一針一線,哪怕建設事業能進步一點一滴;他們用省下的口糧作為種子,牲畜不夠就用人力拉犁。

  “鑄劍為犁,掘地為穴。”兵團前輩們艱苦卓絕的奮斗故事歷歷在目,迎難而上、堅毅樂觀的優秀品質震撼人心。

  20世紀50年代初,王孟筠從湖南參軍來到新疆八一農場,在一次搶救國家財產的行動中,她不幸患病導致耳聾腦癱。她頑強地與疾病抗爭,寫下數十萬字的日記,鼓舞著萬千年輕人艱苦創業,并主動向組織要求工作,自學成為蜂療專家,為無數病人解除了病痛。

  艱苦奮斗成為兵團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在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周邊,數百個生機勃勃的人工綠洲相繼出現;在戈壁荒原,百余個生機盎然的軍墾新鎮相繼崛起;在天山南北,千余家工業企業星羅棋布。

  60多年來,兵團人在應對惡劣復雜的環境中展示出高昂的精神面貌,展示出他們不畏艱苦、迎難而上、改天換地、創造未來的壯志豪情。正是在這種強大精神力量引領下,兵團人成功地適應了新疆的環境,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熱烈擁護,使兵團在新疆大地牢牢站穩了腳跟并不斷發展壯大。

  兵團人喜歡白楊,因為它向上;喜歡紅柳,因為它堅忍;喜歡胡楊,因為它擁有對抗惡劣環境的毅力。兵團人把艱苦奮斗內化為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強大精神支撐,在祖國的西北邊陲鑄起了一座開發西部、建設西部、繁榮西部的豐碑。這一豐碑所凝聚的精神品質,值得后人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開拓進取

  為新疆各族人民多辦好事

  早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之際,毛澤東同志就指示:“你們要為新疆各族人民多辦好事,不要與民爭利,要堅持民族團結。”

  1959年9月,扎根邊防的吳德壽率領牧工郭德元、玉山和獸醫許志清從天山九場出發,到達青海省。他們此行是為了把300頭健壯牦牛安全趕回新疆。為了防止牦牛丟失和跑散,他們不進村、不住店,僅憑一頂小帳篷,幾件軍大衣,每晚傍牛而睡,輪流值班放哨,防止豺狼襲擊。他們趕著牦牛穿越野馬灘時,天空突然刮起沙塵暴,狂風刮得睜不開眼睛,牦牛全部跑丟了。

  他們沿途尋找,發現牦牛又跑回了100公里外的牦牛山,只好重新把牦牛集結清點,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一路上,他們與野狼搏斗,穿越沙漠荒原,即使在斷水斷糧4天4夜,也不舍得殺一條牦牛充饑。

  1960年12月,吳德壽等人把購來的300頭牦牛和沿途繁殖生育的120頭小牛犢,安全趕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天山九場第三牧場場部。

  歷時15個月,他們趕著牦牛群途徑3個省份、12個縣、26個大草原、15個大戈壁,翻越55座冰雪大坂,憑著對黨的忠誠,對祖國的熱愛,對牧場集體財產負責的態度,行程15900公里,硬是把牦牛安全趕回到了牧場,促進了兵團養殖業發展。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創建以來,始終牢記初心使命,自覺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的最終追求,為推動新疆經濟建設、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祖國統一、增強民族團結作出了突出貢獻。兵團精神正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表現。

  日前,兵團第十二師農科所選派的技術顧問劉君來到第十四師四十七團8連的溫室大棚,指導如則妮薩罕·艾合麥提進行蔬菜種植。如則妮薩罕·艾合麥提一口一個“劉媽”,叫得十分親切。

  剛到四十七團不久,劉君就接到了如則妮薩罕·艾合麥提的求助。原來,如則妮薩罕·艾合麥提之前撒下去的芹菜種子一棵都沒有發芽,看著其他人一起種下的芹菜都開始破土出苗,自家大棚里卻一點動靜都沒有,心急如焚的她哭著找到了劉君。“我種植的前兩批西紅柿幼苗受病毒感染,也是一棵都沒有存活,這次芹菜苗要是再死了,可怎么辦呀?”如則妮薩罕·艾合麥提說。

  “你只要聽我的,給我10天時間,我保證能把你的苗子救活。要是救不活,我給你賠償損失。”在實地察看了大棚的情況后,劉君向如則妮薩罕·艾合麥提立下了“軍令狀”。

  重新安裝滴灌帶、重新調配肥料、重新調控溫度……說干就干,10天里,劉君帶著如則妮薩罕·艾合麥提忙得不可開交,幾乎吃住都在大棚。1天、2天、3天……10天期限到了。“苗子出來啦!”看著大棚里由黃變綠的芹菜苗,如則妮薩罕·艾合麥提拉著劉君的手喜極而泣。

  “一公斤芹菜批發價4元錢,一個大棚可以產一噸多,這一棚芹菜就能掙4000多元。一個大棚可以種植兩茬蔬菜……多虧了劉媽,不然我還不知道在哪哭鼻子呢!”在溫暖如春的大棚里,如則妮薩罕·艾合麥提掰著手指頭邊算邊說,臉上掛滿了笑容。

  老一輩堅守信念,奮斗一生;年輕人接過接力棒,用青春和熱血,再為這片土地奉獻力量。如今,僅在四十七團這片誕生過沙海老兵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土地上,就有20名西部志愿者永遠扎下了根,成為新一代兵團人。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號召,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激勵各級干部在新時代扎根邊疆、奉獻邊疆。

  今年7月,第八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在新疆阿克蘇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持順應民意、保障民生、凝聚民心,堅持全面援疆、精準援疆、長期援疆,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努力解決影響新疆長治久安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提升對口援疆綜合效益。

  8月1日,兵團首家“軍墾之星”數創基地在第十一師建咨集團正式啟動運營。這是兵團第一個集現代化演播、直播、文創、商務一體化的智慧展示綜合體門戶,擔負著兵團文化、兵團品牌、兵團系產品走向更廣闊市場的重任。建咨集團黨委書記王少軍表示,“軍墾之星”數創基地建設的初衷,就是本著“開放、交流、發展、創新”的宗旨,既全面講述兵團故事,又傳播兵團文化,推廣兵團所屬企業產品,成為面向全國、全世界的開放性窗口。

  奮斗的腳步永不停息,奮斗的目標就在前方。為把兵團真正建設成為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兵團人傳承弘揚兵團精神,以更大的勇氣與決心,努力奮斗,開拓進取,不斷開創新局面。(記者 王瑟 秦偉利 彭景暉)

責任編輯:梁 海燕
  1. 字號加大
  2. 字號減小
  3. 打印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